本地薑

「奇怪」的茶餐廳

人在異地,記掛家之味,比如想吃碗別人看不起的雲吞麵,自然會跑去唐人街,找間「香港茶餐廳」,感受半句鐘在家的錯覺。但這錯覺倒一戳就破,總有些蛛絲馬跡,提醒著眼前只是一場努力的模仿。如此無法避免的落差,啟發攝影師Ange Ong創作她的Hong Kong Cafe系列。

 

6

Ange Ong

攝影及行為藝術家

在香港、紐約兩地遊走,傾向捕捉靜止的景象。創作理念:與其把一切說得明白,不如讓觀者用心觀察更多。

FB:Ange Ong

IG:aangeong

WEB:www.ange-ong.com

 

推介

BOOK:“Present Past: Modernity and the Memory Crisis” by Richard Terdiman

(一本學術書,內容和Ange的Hong Kong Café系列頗有聯繫。)

FILM:《郊遊》(2013)蔡明亮導

(蔡明亮的電影總比一般電影長,畫面更像一幅延伸會動的相片,兼富情感,留給觀眾很多思考空間。)

 

象徵性器物

香港和異地的港式荼餐廳有何細微差別?Ange說:「凍飲不用加錢,有奶茶鴛鴦但沒有呵瀝和利賓納,伙計落單的速度和方式……另一有趣地方,是它們的名字都愛挪用一些香港區名,叫『西環茶餐廳』、『灣仔茶餐廳』,但香港哪有茶餐廳這樣叫?」

而Hong Kong Cafe系列,又是耐人尋味的。

1

Clock with Flowers (2016)

耐人尋味之一,其實也就是唐人街茶餐廳的巧妙:即使觀者事先不知攝影系列的名字,單看照片內容,考慮半晌,還是說得出那是茶餐廳。因為我們對茶餐廳的習慣性聯想,多少來自屬於那空間的裝潢與器物:靠牆卡位、茶色磨砂膠杯、不鏽鋼糖盅、阿華田牙籤筒、樣子抱歉的餐牌……

3

Cups with Two Fishballs (2016)

所以唐人街餐館要模仿出一種家的感覺時,也得著眼這些視覺上的細微處。用學術一點的字眼說,它們是一堆被賦予了意義的符號,Ange創作Hong Kong Cafe的其一用意,正是想探索背後的那套邏輯。

真亦假時假亦真

耐人尋味之二:相片色調特別柔和,疑真似假,難不成就是表達那份在家的錯覺?Ange這樣答:「看似夢幻沒錯,但其實又非常自然和真實。」話說Ange確不在真實的茶餐廳裡拍攝,反而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搭一個1:1大小的場景,裡頭一切均充分還原真實,每個部分都仔細參照最地道的茶餐廳,好像其中一幅地板紙皮石的顏色配搭,就是模仿西環的聯華茶餐廳。

2

 

Crowns (2016)

這樣聽來,不說都知,拍這輯相相當花時間,這系列進行了九個月,仍在繼續。於是好奇,為何非得這樣大費周章,親自動手搭景?Ange:「我想別人透過我的視角去看茶餐廳,所以獨立呈現了我會在那處留意的事物,並將不同茶餐廳裡的細節,合併在一個空間。我想某程度上,我的模型也算一個特別的樣板吧。」

4

Finished Lemon Tea (2016)

「既然都有桌有椅了,我果真試過在我的模型裡用餐。那時候,又有另一種『在家』的感覺,不是因為茶餐廳多麼『香港』,而是裡面的桌椅杯碟確能勾起一些回憶片段。甚麼是家,很難三言兩語說清,但牽引回憶的感覺卻是非常實在。」

5

Untitled (2016)

TEXT/NICKY‧PHOTO/受訪者提供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