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狂

「南洋」喺邊度?!

聽講以前成日有細路仔畀人「賣豬仔」去南洋?其實,南洋即是什麼地方呢?有沒有東洋、北洋、西洋呢?

現在翻開教學書,都會看到地球被劃分為「七大洲、五大洋」,當中的五大洋是指太平洋、大西洋、印度洋、北冰洋和南冰洋這五大海域。那麼,舊時看電影和電視劇,經常都會出現的「公式情節」,某某人小時候就遇到拐子佬,被「賣豬仔」去南洋做苦工⋯⋯南洋又屬於哪一個海域?

其實這源自中國古時的地理認知,現在的「七大洲、五大洋」,是以整個地球來看,但在中國明、清時期,則慣常以中國的版圖為世界中心。古往今來就以「西洋」為歐美國家的統稱。相對地,「東洋」或者「東瀛」,則是特定指日本,因為中國之東,就是日本。不過,有趣的是,日本同樣有「東洋」一字,但語境和「東西」的概念,則與中國不同,而是跟歐洲用上同一說法,以歐洲為世界中心,「東洋」泛指歐洲之東的國家,當中,又以東歐等國為「近東」,以西亞等國為「中東」,中國則為「遠東」,而日本和韓國就是「極東」。目前仍會時常用到的,則只有用來統稱埃及、伊朗、伊拉克、以色列等國的「中東」。

有「東洋」和「西洋」,至於「北洋」,則指中國華北海洋一帶的疆域,一般是指渤海、黃海和朝鮮半島。「北洋」一詞在中國清朝甚為常用,皆因朝廷特設處理對外通商和外交事務的三口通商大臣,簡稱北洋大臣。北洋大臣權力極大,晚清年間,以天津為中心的軍政商業活動更足以動搖京城,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大臣,就包括了李鴻章和緊隨其後的袁世凱。清朝滅亡後,軍閥割據,統掌北洋水師的袁世凱,正是中華民國早期的著名軍閥。袁世凱死後,北洋軍閥分裂,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支配,但事實上剛好相反,北京政權是由北洋軍閥的不同派系集團所控制,故此,在北洋軍閥強盛時期,北京政府又有北洋政府的說法。

「南洋」的說法,一般是用來泛指東南亞一帶的國家,例如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泰國、印尼和菲律賓等。在明清兩代,由於戰亂頻仍,而水上交通亦開始發展,不少漢人開始往南遷移,做生意經商、定居生育,甚至在這些地方建立過政權。

就以香港人經常前往旅遊的泰國為例,目前泰國約有14%的人口是華人,而泰國的重要經濟支柱都由華人支持,不少企業都是由華商創辦,在泰國見到中文字非常正常。皆因於明末清初年間,已有華人「下南洋」,來到泰國謀生。當然也不一定離鄉別井,飄洋過海就是做苦工,事實上,把泰國統一,並建立泰國第一個王朝「吞武里王朝」的人,就是祖籍廣東省的潮汕人鄭信。直到今日鄭王像仍然廣受泰國民眾供奉,後來鄭信的女婿拉瑪發動政變,建立了新的「卻克里王朝」,並自稱鄭華,獲清朝封為暹羅王。而在上個月去世的泰王拉瑪九世,也同樣擁有中文名字:鄭固。

事實上,在「東洋、西洋、南洋、北洋」的說法之前,在早代尚未有中國概念之時,以中國中心主義的天下觀,就有「西戎、東夷、北狄、南蠻」的說法。

Similar Posts